崖山海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崖山海战 | |||||||||||
---|---|---|---|---|---|---|---|---|---|---|---|
{{{partof}}}之一部份 | |||||||||||
|
|||||||||||
參戰者 | |||||||||||
宋朝 | 元朝 | ||||||||||
指揮官 | |||||||||||
張世傑統領陳寶、張達、翟國秀、劉俊、蘇劉義、方興日 | 張弘範統領李恒 | ||||||||||
兵力 | |||||||||||
約200,000, 戰船千多艘 | 20,000, 戰船五十餘艘 | ||||||||||
傷亡 | |||||||||||
除少數隊伍外全軍覆沒 | 未知 |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的滅亡,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相傳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餘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也随之覆灭。
崖門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目录 |
[编辑] 二王南逃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编辑] 追歼二王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于是张蒲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小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端宗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在碣州(今香港大嶼山)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师)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厓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作《過零丁洋》詩。
[编辑] 厓山战事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宫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龙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砲,弘範認爲火砲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乐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装奏乐樂,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嵗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着8岁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擧;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
- 大風揚沙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
- 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
-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
- 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後遭陽九。
- 厥角稽首並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 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
- 間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當。
- 出師三年勞且苦,只尺長安不得睹。
- 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為人擒。
- 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爭奮搏。
- 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蝟交滄溟。
- 游兵日來復日往,相持一月為鷸蚌。
- 南人志欲扶崑崙,北人氣欲黃河吞。
-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
-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
- 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 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
-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编辑] 崖門戰役大事年表
-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宋端宗景炎元年,公曆1276年12月:阿拉伯裔的商人蒲壽庚投靠元朝。
- 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丙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8年1月16日:宋端宗的龙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陳宜中前往占城。
- 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戊辰,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5月8日:不到10岁的宋端宗死去。
- 十五年四月十五日庚午,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5月10日:宋幼主立。
- 十五年五月一日癸未朔,宋幼主祥興元年,1278年5月23日:宋幼主改元祥興。
- 宋幼主祥興元年,1278年12月29日:李恆帶領的元軍攻入廣州。
- 十六年正月十四日壬戌,宋幼主祥興元年,1279年2月26日: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流亡朝廷。
- 正月二十二日庚午,宋幼主祥興二年,1279年3月6日:李恆援軍從廣州抵達,加入戰事。
- 二月一日戊寅朔,宋幼主祥興二年,1279年3月14日:陳寶降元軍。
- 二月二日己卯,宋幼主祥興二年,1279年3月15日:宋軍都統張達夜襲元軍失敗。
- 二月六日癸未或七日甲辛,宋幼主祥興二年,3月19日或20日:元軍以奏乐為號南北進攻,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降元軍。張世傑和蘇劉義帶領餘部斬斷大索突圍。陸秀夫背着8岁的趙昺跳海而死。
- 十九年,1282年初至1283年初:元軍進攻-{占}-城,陳宜中逃亡暹羅,後來死于暹羅。
[编辑] 當代崖門
現今崖門戰役的範圍已不可考,約位於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公里,在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鎮官衝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崖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當地的國母墳有可能是楊太后的陵墓。國母墳西南的碗山相傳是宋朝士兵當年曾在這裡做飯。離崖山祠約4公里,屹立於崖門對開海面的崖門奇石附近則相傳是張世傑用來作纜躉以大索一字形連貫千多艘宋軍船隻、陸秀夫背宋帝昺跳海和張弘範滅宋後在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之処。《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後來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爲“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做成後來不少人認爲張弘範是漢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于新石碑上。
[编辑] 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 清末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痛史》(1902—1906連載於《新小說》雜誌,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劉秉忠降敵制朝儀,賈似道隱瞞軍情而欺君」開始,結束於「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嶺義兵撻伐對抗」。其中描寫賈似道的厚顏無恥非常地成功。全書對外族佔據中國洋溢極為悲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
-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歷史小說《海嘯》(1997,中譯本由台灣尖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要敘述臨安陷落到崖山海戰這段時期中,宋朝文臣武將的奮鬥。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為中心,而盡量顧及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各色各樣人物的心理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