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箴言 | 繽紛活力新雞籠 | ||||
簡稱 | 基、基隆、基市 | ||||
別稱/舊稱 | 雨港/雞籠 | ||||
設立始年 | 1875年設治、1924年設市 | ||||
行政區類別 | 市 | ||||
區劃 | 7區 | ||||
政府所在地 | 中正區 義一路1號 | ||||
市長 | 許財利 | ||||
政府網站 | 基隆市政府 | ||||
市花 | 紫薇 | ||||
市樹 | 楓香 | ||||
市鳥 | 鷹 | ||||
電話區號 | 02 | ||||
總面積 | 132.7589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22位)
|
||||
總人口 | 390,848人(2006年11月)
(台灣的第19位)
|
||||
人口密度 | 2944.04人/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7位)
|
||||
毗鄰 | 台北縣 | ||||
基隆市在台灣的位置
|
|||||
地理 | |||||
經度 | 東經121度6分 | ||||
緯度 | 北緯24度9分 | ||||
東西寬度 | |||||
南北長度 | |||||
總面積 | 132.7589平方公里 | ||||
- 陸地面積 | |||||
- 水域面積 | |||||
海拔高程 | 最高: 最低: 中位值: |
||||
氣候 | |||||
氣候類型 | 副熱帶季風氣候 | ||||
年平均溫 | 22.4℃ | ||||
- 最高月均溫 | 29.0℃ | ||||
- 最低月均溫 | 15.8℃ | ||||
年降水量 | 3755.0公厘 | ||||
無霜期 | |||||
年日照時數 | 1348.7小時 |
基隆市位於台灣本島北端,為台灣第七大都市。舊名雞籠,後取「基地昌隆」之意改為今名。因為是台灣島上最北端的城市,而有「台灣頭」之稱。
全市總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百分之95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台北縣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即為深水谷灣之良港。
目录 |
[编辑] 歷史
- 主條目:基隆歷史
關於基隆地名的由來,有一種說法認為係由「雞籠山」得名。「雞籠」一詞最早見於一六一七年,中國人張燮所著的《東西洋考》一書。雞籠名稱的由來,還有各種說法,其中一說法是在一八七○年時,陳培桂所修的《淡水廳志》中稱今基隆外海的和平島,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但今和平島舊稱社寮島,不稱雞籠島,因此此說法仍待進一步考證。 但較可靠的說法,是漢人將原本居住於基隆一帶的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Ketagalan)之名之中,取頭尾的「ke」和「lan」兩音簡化而成。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島(和平島)為基地殖民台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鄭氏王朝在南台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编辑] 清領時期
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基隆市街創建之始。後來又陸續興建了暗仔街及新店仔街,但尚未有大量的漢人移民移入。不過在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港灣優良,建議政府將其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著台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而後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改名為基隆。
1885年台灣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當時作為北台灣主要口岸的淡水逐漸淤塞,尤其在中法戰爭時更是破壞嚴重;而基隆港為岩岸、不易飄沙、潮差小、港灣內窄外寬,在軍事上易守難攻,戰後劉銘傳開始著手整頓基隆港,並正式開採基隆附近的礦產。但築港計劃因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實行。
除了港埠建設,劉銘傳並沿著港區南北軸線興建數座砲台,今日大都存在,其中包括了現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於同時間開工的台灣縱貫鐵路,也以基隆作為起點,其中進入市區前所開鑿的獅球嶺隧道,更是台灣、乃至於當時中國的第一條鐵路隧道。
[编辑] 日治時期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台灣總督府在基隆開始運作,並舉行簡單儀式正式「始政」。日本人為了將基隆建設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轉運點,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展開了共進行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因二戰爆發而中止),在和平島及八尺門一帶,也設置了漁港區、水產試驗場及造船廠。基隆也是日本海軍的重要基地,當時被總督府劃為要塞地帶管制,並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使得基隆港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口。
1920年時台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鎮);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台北州的州轄市。此時,基隆的貿易額已經占了當時全台灣貿易總額的二分之一,與高雄一南一北並稱為日治時代台灣兩大港市。因與日本本土的貿易密切,也使得大量的日本人移居基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40年,基隆市計有9.5萬人,僅次於臺北市32.8萬、臺南市14萬、高雄市12.7萬,為臺灣第四大城。其中市內就有2.3萬為內地人(日本人)。
除了建港,為了配合基隆「台灣北玄關」的形象,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整治貫穿市區的西定河、南榮河、田寮河三條河川,也在市區內大興土木,廣設公園,並興建了許多現代化(尤其是歐式)的建築物。1912年,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基隆驛(第二代基隆車站)、1932年基隆市役所廳舍(今 基隆市政府前棟)、1934年,基隆港合同廳舍(今 海港大樓)、以及因尖塔建築而成當時地標的基隆郵便局(基隆郵局,戰後改建)一一落成,加上日本人進行市區改正時興建了大量西式民房,讓身為國際港埠的基隆充滿著濃厚的西洋風情。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编辑] 戰後至今
二戰結束,基隆為日本人撤退及國府接收台灣的主要出入點,一九四五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將日本時代的州改成縣,州轄市改為省轄市,郡改為區,街改為鎮,庄改為鄉,而基隆市則有中正、信義、仁愛、安樂、中山五區,到一九四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將台北縣七堵鄉劃入基隆市,成為七堵區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基隆為影響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當時基隆港曾淪為國民黨軍隊掃蕩的激烈戰場。1949年國府遷台後,基隆湧進大量軍隊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台灣的大陸移民,在之後美軍開始駐紮,讓基隆的地位又再度提升。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週邊的採煤業更在1968年達到高峰。而基隆港從1961年因應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內港到外港進行了多次擴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近年來,依靠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發展核心的基隆港,190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上海等鄰近區域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2008年台北港的啟用,又將使基隆港的發展情勢更加嚴峻。而另一方面,因為與台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之一,而位處台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為了讓基隆市從純粹的港口都市轉型升級,近幾屆的市長更陸續推動了多個大型都市更新計畫,如「國門山海關」、「海洋科技園區」、「環港區都市更新案」等,但整體上基隆市發展目標不明的問題還尚待解決。
[编辑] 地理
[编辑] 地形
[编辑] 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分為基隆港水系及基隆河水系。基隆港水系的四條河川涵蓋整個基隆市區及港區,被稱為「四港門」;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合為一個河道,稱為基隆運河,又名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同時期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 基隆港水系
- 牛稠港
- 西定河(舊稱:蚵殼港)
- 南榮河(舊稱:石硬港)
- 田寮河(舊稱:田寮港)
- 基隆河水系
- 基隆河
- 東勢坑溪
- 暖暖溪
- 鶯歌石溪
- 瑪陵坑溪
- 友蚋溪
- 水源地及湖泊
- 暖暖水庫
- 新山水庫
- 八堵攔河堰
- 情人湖
[编辑] 氣候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沿革
1875年,清政府因應基隆的地位日漸重要,遂設置台北分府通判,為基隆正式設官統治之始。1888年改設基隆廳,下轄四個堡(類似今日的「鄉」),又有「金雞貂石」之稱。
日治時代,總督府以清代基隆廳的範圍為基礎,經過多次改制,1920年日治時全台最後一次行政區重劃時設置台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於今日的信一路立體停車場。而港區及市區部分另設置基隆街,在1924年與台中、高雄同時升格為市。
1945年台灣光復後,基隆市改制為省轄市,基隆郡改為台北縣基隆區,區署設於瑞芳。(原本基隆郡計劃改制設置省三縣,但未執行)但基隆區在1950年全台縣市大重劃時被撤銷,所轄7個鄉鎮全部改為台北縣直轄。
戰後之初,基隆市只轄有以港區為中心的5個行政區。1947年,台北縣七堵鄉改劃歸基隆市管轄成為七堵區,1949年再從七堵區部分地區劃出設置暖暖區。1988年時進行部分行政區面積調整,區數目維持不變。
現在基隆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向下再細分為1037里3350鄰(2006年7月)。
另外,和平島(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基隆嶼、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七個外島也屬基隆市管轄,行政劃分上皆劃歸中正區。
[编辑] 大基隆地區
- 主條目:基隆北海岸
基隆在清領末期設治之後,一直到日治時代設郡,從富貴角到三貂角間的濱海聚落形成了一個以基隆為中心的生活圈,一般稱這個區域為大基隆地區,相當於日治時期之基隆郡(下轄瑞芳街、萬里庄、金山庄、七堵庄、貢寮庄、雙溪庄、平溪庄)加上基隆市。大基隆地區包含了基隆市和台北縣東北角的六個鄉鎮(瑞芳、萬里、金山、貢寮、雙溪、平溪),人口約有50萬左右,在內政部的全台14個地方生活圈規劃中自成一區,例如這些鄉鎮皆為臺灣基隆地方法院之轄區。
[编辑] 勞動力狀況
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1萬6千人,勞動力有17萬5千人,就業者有16萬7千人,失業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1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5.4%;失業率4.6%。(勞委會勞動統計月報勞動力狀況-按地區分)
[编辑] 教育
- 大專院校
- 高中
-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 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 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
- 天主教聖心高級中學
- 私立二信高級中學
- 高職
- 國立基隆海事職業學校
- 國立基隆商工職業學校
- 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 培德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
- 國中、國小、幼稚園分布情形,請參見各行政區條目。
[编辑] 公共設施
- 文化設施
-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文化局)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預計2009年開館)
- 主普壇(農曆七月中元祭主普場所)
- 公共空間
- 圖書館
- 基隆市文化局圖書館
- 周氏圖書館
- 各區區立圖書館
- 體育設施
- 基隆市立綜合體育場
- 基隆市立體育館(附設市立游泳池)
- 基隆市立羽球館
- 基隆市立棒球場
- 暖暖運動公園
[编辑] 交通
[编辑] 鐵路
[编辑] 捷運
因基隆與台北的距離相當近,自台北捷運開始建設以來,基隆市各界即積極爭取將捷運路線延伸至基隆,以解決近年來基隆台北間每日大量的通勤問題。但近年來政府財政狀況不佳,加上基隆捷運與台鐵既有路線相似,有重複投資之慮。目前中央政府較傾向改善台鐵既有路線(即臺鐵捷運化),捷運延伸案無限期擱置。
[编辑] 輕軌
- 主條目:基隆輕軌
基隆市政府目前亦計劃在市區建設輕軌運輸系統,多以平面設計以撙節輕費。目前當務解決未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開館之後所帶來的觀光人潮,故以東一線優先路線:
[编辑] 公路
[编辑] 高速公路
[编辑] 省道
[编辑] 其他
- 縣道102線:基瑞公路
- 東岸高架橋:連接中山高基隆端及東岸碼頭、中正路(濱海公路)
- 西岸高架橋:連接中山高及西岸碼頭,因不堪運輸負荷,已在2001年拆除並規劃重建
- 西定河高架道路:連接市區及內木山一帶新社區,已於2006年9月20日通車
- 環山道路(市區內環道路):已定案,待中央核准經費即可動工
- 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細部規劃中
[编辑] 公路客運
- 基隆市公車:以基隆車站為中心,路網涵蓋全市各地。票證系統已全面電子化。
- 國光汽車客運(專營國道客運)
- 基隆汽車客運:以省道客運為主,服務範圍從基隆廣及大台北和北海岸地區
- 福和客運
- 台北客運:基隆車站—台5線—板橋
- 汎航客運:基隆長庚醫院—台北長庚醫院—基隆車站
- 首都客運(首都之星):基隆車站—內湖科技園區—美麗華百樂園
[编辑] 船舶
在以前其他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從基隆港搭交通船是大多數人前往東部及離島的方式,如花蓮輪等。但現在大部分已經停駛。
[编辑] 旅遊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治時代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若干年前市政府將小山移平,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現有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有礁岩,最大的兩座,一座取名「鱟公」,另一座叫「鱟母」。日本人築港時將這些礁岩炸除,而有了現在廣闊的港灣。
基隆港周邊的砲台群數目居全台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領末期到日治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現在這些砲台都已經開放讓公眾參觀。
基隆市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以在奠濟宮(開漳聖王廟)前為名,可能從日治時代就已存在的廟口夜市,為台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基隆盛產多種的海產,加上身為一個國際港埠,從各地來來往往的人將各種物產帶來基隆,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已名列為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中元祭起源於清領時期時漳泉移民長期的械鬥,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鬥陣頭代替鬥人頭」,並選在中元節紀念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從咸豐五年(1860年)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開鬼門、迎斗燈、迎水燈、放水燈、關鬼門...等諸多儀式。每年國曆八月初,「慶讚中元」的旗幟飄滿市區,開啟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晚上的水燈遊行,更讓一般認定為鬼月的農曆七月充滿了另一種和諧的氣氛。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基隆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傍晚六點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之夜景。
[编辑] 基隆市的歷史建築
# | 建物名稱 |
區域 |
建成年代 |
備註 |
1 |
二沙灣砲台 |
中正區 |
1840年 | 一級古蹟,又稱海門天險 |
2 |
基隆市政府大樓 |
仁愛區 |
1932年 | 頂樓已經過加蓋 |
3 |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
中山區 |
日治時期 | |
4 |
海港大樓 |
仁愛區 |
1934年 | 頂樓已經過加蓋 |
5 |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陽明海運舊廈) |
仁愛區 |
1915年 | 舊日本郵船支店建築 |
6 |
基隆區漁會舊大樓 |
中正區 |
日治時期 | 可能拆除 |
7 |
中正路李宅 |
中正區 |
1931年 | 附近尚有法國公墓遺址 |
8 |
民族英雄墓 |
中正區 |
1957年 | |
9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
中正區 |
1933年 | 日治時期 |
10 |
北部火力發電所 |
中正區 |
1937年 | 海科館主館將繼續使用 |
11 |
社寮東砲台 |
中正區 |
1907年 | |
12 |
和平島蕃字洞 |
中正區 |
1664年 | 荷蘭人留居遺跡 |
13 |
頂石閣砲台 |
中正區 | 清領末期 | 為砲台中最神秘者 |
14 |
基隆要塞指揮所 |
中正區 |
1928年 | 現為海巡署巡防總隊用地 |
15 |
許梓桑故居 |
仁愛區 | ||
16 |
靈泉禪寺開山堂 |
信義區 |
1920年 | 後方尚有年代更久遠的「靈泉三塔」 |
17 |
武昌街日式宿舍群 |
中正區 |
1934年 | 現為基隆海事公務宿舍 |
18 |
白米甕砲台附屬遺跡 |
中山區 |
清領末期 | 三級古蹟,又稱荷蘭城 |
19 |
大武崙砲台 |
安樂區 |
日治時期 | 二級古蹟 |
20 |
基隆火車站南北號誌樓轉轍站 |
仁愛區 |
1927年 | 原有五座,現僅存兩座 |
[编辑] 基隆市的自然景點
[编辑] 特產與小吃
下面列出較具代表性的基隆特產和小吃。
- 李鵠餅店:創立於光緒年間,以鳳梨酥、綠豆凸等糕點最負盛名
- 連珍糕餅:以傳統糕餅為主
- 鼎邊銼:有刑家、吳家兩大家,皆位於奠濟宮廟埕旁
- 豆簽羹
- 泡泡冰
- 卞家牛肉麵:位於仙洞。因為店開在防空洞內,又別稱「山洞牛肉麵」
- 蝦冰蟹醬:總店在碧砂漁港,以將冰品及海產做結合而聞名
[编辑] 地方名人
[编辑] 清領時期
[编辑] 日治時期
[编辑] 戰後至今
- 顏欽賢:顏雲年之子,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基隆光隆家商創辦人。
- 謝清雲:前台灣省政府委員,曾任基隆二信理事主席。為二信謝家奠基者。
- 陶芸樓:原籍浙江紹興,著名書畫家,曾創「七友畫會」。
- 陳其寅:傳統詩人,基隆大同吟社社長。
- 周植夫:傳統詩人,精擅北管,曾領導暖暖靈義郡。
- 廖瓊枝:有台灣歌仔戲第一苦旦之稱,為教育部重要民族藝師。
- 張榮發:長榮集團總裁,台灣航運業鉅子。
- 謝修平:前基隆二信理事主席,現任二信中學董事長。
- 張堅華:前立法委員。曾促成海科館等重大建設落腳基隆。
- 王拓:立法委員,鄉土文學小說家。
- 林建隆:詩人,政治評論家,任教於東吳大學。有「流氓教授」之稱。
- 劉文雄:立法委員,現在為親民黨重要幕僚之一。
- 白冰冰:資深藝人。出身煤礦工人家庭。
- 許效舜:搞笑藝人、節目主持人。暖暖出身。
- 羅志祥:著名藝人。曾與其合組偶像團體的歐漢聲同為基隆人。
- 劉黎兒:著名作家,現旅居日本。
- 林立雯:著名演員、藝人。曾主演多部偶像劇。
- 謝國樑:立法委員,為基隆二信謝家第三代。
[编辑] 政治
[编辑] 歷屆市長
(以下列出戰後至今的歷任基隆市長) | |||||
屆次 | 姓名 | 就任 | 卸任 | 黨籍 | |
官派 | |||||
第1任 | 石延漢 | 1945年 | 1947年 | ||
第2任 | 梁劼誠 | 1947年 | 1948年 | ||
第3任 | 鄧伯粹 | 1948年 | 1949年 | ||
第4任 | 謝貫一 | 1949年 | 1950年 | ||
第5任 | 高大經 | 1950年 | 1951年 | ||
民選 | |||||
第1屆 | 謝貫一 | 1951年 | 1954年 | ||
第2屆 | 謝貫一 | 1954年 | 1957年 | ||
第3屆 | 謝貫一 | 1957年 | 1960年 | ||
第4屆 | 林番王 | 1960年 | 1964年 | 民社黨 | |
第5屆 | 林番王 | 1964年 | 1965年 | 民社黨 | |
補選 | 蘇德良 | 1965年 | 1968年 | ||
第6屆 | 蘇德良 | 1968年 | 1972年 | ||
第7屆 | 陳正雄 | 1972年 | 1977年 | ||
第8屆 | 陳正雄 | 1977年 | 1981年 | ||
第9屆 | 張春熙 | 1981年 | 1985年 | ||
第10屆 | 張春熙 | 1985年 | 1989年 | ||
第11屆 | 林水木 | 1989年 | 1993年 | ||
第12屆 | 林水木 | 1993年 | 1997年 | ||
第13屆 | 李進勇 | 1997年 | 2001年 | ||
第14屆 | 許財利 | 2001年 | 2005年 | ||
第15屆 | 許財利 | 2005年 | 現任 |
[编辑] 各級民意代表
第16屆基隆市議會議員名單 |
議長:張通榮 | 副議長:曾水源 |
中正區:張通榮 | 詹春陽 | 藍敏煌 | 謝守男 | 呂美玲 |
信義區:韓良圻 | 張漢土 | 陳東財 | 何淑萍 |
仁愛區:曾水源 | 游祥耀 | 莊榮欽 | 張芳麗 |
中山區:張錦煌 | 施世明 | 楊石城 | 宋瑋莉 |
安樂區:鄭林清良 | 沈義傳 | 秦鉦 | 蔡適應 | 林弘和 | 俞叁發 | 莊錦田 |
暖暖區:黃景泰 | 鄭怡信 | 陳江山 |
七堵區:張耿輝 | 陳金樹 | 高辜惠珍 | 蔡旺璉 |
平地原住民:馬賢生 |
第6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基隆市名單 |
王拓 | 徐少萍 | 謝國樑 |
[编辑] 2005年地方大選
|
|
[编辑]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
- 基隆市席次:3席
|
|
[编辑] 姊妹城市
[编辑] 美国
[编辑] 亞洲、大洋洲
- 菲律宾/民答那峨 - 納卯(Davao)
- 菲律宾/西維薩亞 - 描戈律市(Bacolod City)
- -{zh-hk:澳洲;zh-cn:澳大利亚;zh-tw:澳洲;}-/新南威爾斯州 - 麥里克偉利(Marrickville, NSW)
- 帛琉 - 熱切隆州(Ngaraard)
- 馬紹爾群島 - 比基尼環礁地區(Bikini Atoll)
[编辑] 美洲、非洲
- 加拿大/安大略省 - 雷灣(Thunder Bay, ON)
- -{zh-tw:哥斯大黎加;zh-hk:哥斯達黎加;zh-cn:哥斯达黎加}-/彭塔雷納斯省 - 泮大連(Puntarenas)
- 智利/塔拉帕卡大區 - 伊基克(Iquique)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 - 坎巴那市(Campana)
- 南非/東開普省 - 東倫敦市(East London)
[编辑] 參考資料
- 2006年04月號基隆市刊 「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案」專題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基隆市行政區劃 | ||
---|---|---|
市轄區: | 七堵區 | 中山區 | 中正區 信義區 | 仁愛區 | 安樂區 | 暖暖區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實際管轄區) | |||||||
---|---|---|---|---|---|---|---|
|
基隆北海岸 相關資料: 基隆、台北州、省三縣 |
|||||
---|---|---|---|---|---|
|
|
|
---|---|
州轄市: | 臺北市 | 基隆市 | 宜蘭市 |
七星郡: | 汐止街 | 士林街 | -{北投庄}- | -{內湖庄}- | -{松山庄}-(1938年併入臺北市) |
新莊郡: | 新莊街 | 鷺洲庄 | -{五股庄}- | -{林口庄}- |
海山郡: | 板橋街 | 鶯歌街 | 三峽街 | -{中和庄}- | -{土城庄}- |
文山郡: | 新店街 | -{深坑庄}- | -{石碇庄}- | -{坪林庄}- | 蕃 地 |
淡水郡: | 淡水街 | -{八里庄}- | -{三芝庄}- | 石門庄 |
基隆郡: | 瑞芳街 | 萬里庄 | -{金山庄}- | -{七堵庄}- | 貢寮庄 | 雙溪庄 | 平溪庄 |
宜蘭郡: | 頭圍庄 | 礁溪庄 | 壯圍庄 | 員山庄 |
羅東郡: | 羅東街 | 五結庄 | -{三星庄}- | -{冬山庄}- | 蕃 地 |
蘇澳郡: | 蘇澳街 | 蕃 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