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常简称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大陆地区,“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目录 |
[编辑] 背景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编辑] 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人文和社会思想,经过后来的发展,被称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群伦理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思想达到了高峰,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
[编辑]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行“阶级斗争为纲”为主的政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978年邓小平按照著名的“白猫黑猫论”的实用主义进行改革。执政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出现转型。
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是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来治理中国社会的一个构想。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这项主张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信仰的回归。
但是,中共现时所宣传的理论所提到的和谐社会也有斗争,是以和平方式斗争,如同腐败、违法犯罪的斗争。只要是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要斗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会放弃,只会更加完善。
[编辑] 解读
和谐社会的提法,旨在为陷入迷茫的改革方向,提出為各界接受的利益共同点。在此之前,人们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反复争论。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之初中共的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结果就是在取得建设成就的同时,所产生的社会不公已经严重阻碍改革的深入。中共认为应该避免“公平”和“效率”之争分裂改革的力量,中国历史上宋朝王安石变法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党旧党相争而误国的例子,为此中共以自身的威望提出了一个新的改革目标,即建立公平效率并重的“和谐社会”,以图统一各界力量,弱化分歧。
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对“小康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除了在经济上的要求,和谐社会还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定义。
和谐社会对当前中国社会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热点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比较敏感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都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另一个解读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是因为现在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相应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阶段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决定》认为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目前中国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所以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也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不和谐,并认为这些不和谐是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解决的。
[编辑] 评价
有人担心和谐容易演变成阶级社会。[來源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