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發現史 | ||
發現者 | 克萊德·湯博 | |
發現時間 | 1930年 | |
軌道參數 | ||
平均半徑 | 5.91352×109 km | |
偏心率 | 0.24901 | |
公轉周期 | 248年197天5.5小時 | |
會合周期 | 366.74天 | |
平均軌道速度 | 4.7490 km/s | |
軌道傾角 | 17.1449° | |
卫星數量 | 3 | |
近日點 | 4,436,824,613 km (29.658 340 67 AU) |
|
遠日點 | 7,375,927,931 km (49.305 032 87 AU) |
|
物理特性 | ||
赤道直徑 | 2344 km | |
表面積 | 17 million 平方千米 | |
質量 | 1.290×1022 千克 | |
平均密度 | 1.1 g/cm3 | |
表面重力加速度 | 0.6 米/秒2 | |
自轉周期 | 6天9小時17.6分 | |
軸傾角 | 119.61° | |
星体反照率 | 0.30 | |
逃逸速度 | 1.22 km/s | |
表面溫度 | 最低 一般 最高 33K 44K 55K |
|
大氣參數 | ||
氣壓 | 0 - 0.01 kPa | |
氮 | 90% | |
甲烷 | 10% |
冥王星是太阳系天体。它於1930年1月被发现,並以罗马神话中的冥王普鲁托(Pluto)命名,中文意译为冥王星。發現後长期以来一直与地球、土星等并列为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號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行星之列中除名,並賦與成為小行星134340號。
目录 |
[编辑] 發现
1894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建造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罗威尔天文台。他试图在那处搜寻一颗可能存在的新行星,一颗摄动海王星公转的天体,称之为「行星X」。罗威尔计算出了那颗行星的所在位置,然而在他有生之年却未能找到这颗行星。
1916年罗威尔去世後,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继续在罗威尔天文台进行搜寻,把在同一天空、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底片,在背后灯光的照射下轮流先后显示,就会看到所有的恆星都没有变动,只有被拍摄到的行星会有位置变化,这样就能发现行星和小行星。
1930年1月18日與23日,汤博在雙子座拍攝兩张照片,在这两张照片上发现一个移动的小点,從而发现冥王星。他在同年3月13日公开这项发现。
之前多次搜索冥王星失败的原因是它比人們預計的要暗弱得多。在1919年,天文學家休姆遜曾以攝影方法紀錄到冥王星,但其中一张照片中冥王星的像在污點上,在另一张相片中冥王星则靠在明亮的恆星附近,结果沒有被發現。
[编辑] 漫長的公轉
冥王星是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9亿千米,是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的40倍。而且,它环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而要花上248个地球年才能围绕行太阳一圈。冥王星於1989年9月5日通過近日點(下次為2237年9月16日)、并将於2114年2月19日過遠日點(上次為1866年6月6日)。
冥王星的轨道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在远日點约有74亿千米;近日點也有44亿千米。另外,軌道偏心率較大,使冥王星有时比海王星离太阳还要略近一些(例如在1989年~1999年2月9日),但冥王星不会因轨道與海王星相交而与之碰撞(近日點時冥王星在海王星轨道以北公轉,两颗行星之间的距离在3.78亿千米以上)。
[编辑] 小小世界
1988年6月9日,冥王星刚好运行到一颗恒星的前面,根据恒星被遮掩的时间,天文学家们測定冥王星直径约2344千米,比月球还要小,其质量也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一。所以冥王星是个小小的世界。
冥王星离太阳极其遥远,因而在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阳,也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而已。即使是最靠近太阳的时候,它所获得的太阳光也只有地球的九百分之一,所以冥王星十分寒冷(从-212℃到-234℃)。
[编辑] 行星地位的争论
冥王星由于尺度小(比其他八大行星小得多)、轨道扁长,许多人对它能不能算一颗真正的行星表示質疑:
- 其它的一些天体,例如小行星2060(喀戎)的轨道与冥王星十分相似。
- 太阳系中的一些行星还有着7个比冥王星更大的卫星。
- 在海王星外有一沿轨道运行的天体带——柯伊伯带。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就是这一轨道带上最大的天体之一,並相信海王星是最后一颗“真正的”行星。
有说冥王星拥有卫星—冥卫一(查龍),因此它该作行星論,但天文学家及後相繼发现小行星243(爱达)等部份小行星同样皆有卫星,所以拥有卫星被认为不再是判定行星的標準。
1998年曾有建议把冥王星剔除太陽系行星之列,但當年國際天文聯盟(IAU)否決。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2006年9月7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把已知或即將成為矮行星的天體賦與編號,冥王星現編號為小行星134340號。
[编辑] 卫星
冥王星现有三颗已知的天然卫星。
冥卫一名為Charon(卡戎),於1978年被发现。據天文学家计算所得,它与冥王星形成了一个双行星系统:它们的质心在冥王星表面以外,因此冥卫一並非围绕冥王星旋转。
2005年5月哈勃太空望远镜發現S/2005 P1及S/2005 P2兩顆冥王星的新衛星,並於翌年6月底的國際天文學合會會議上命名為Nix(尼克斯)與Hydra(許德拉)。
[编辑] 对冥王星的探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06年1月17日發射無人探測船新视野号,對冥王星及柯伊伯帶進行探索任務。
在制定这探索计划與发射探测器當時,冥王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尚未有人造行星探測器到訪的行星,但有點諷刺的是當探测器經過漫長的旅行成功到达目的地前,冥王星已於2006年8月24日被列入為矮行星。當然,冥王星的等級劃分並不會真的影響到探索任務本身。
[编辑] 东亚各国对冥王星的命名
在该星体被发现之后,日本人野尻抱影以意译建议命名「冥王星」、东亚多个使用汉字的国家大抵为冥王星命名:
- 中国於1933年採用「冥王星」
- 日本於1930年、東京天文台当初使用「プルートー」(「Pluto」的音譯),至1943年採納漢字名稱「冥王星」。
- 越南則使用「閻王星」(Diêm Vương Tinh, 漢喃: Sao Diêm Vương)作漢字名。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 Alan Stern, Jaqueline Mitton: Pluto and Charon. Univ. of Arizona, Tucson 1997, Wiley-VCH, Weinheim 2005 (2. erw. Aufl.). ISBN 0-816-518-408, ISBN 3-527-40556-9 (英文)
- J. L. Elliot (u. a.):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Pluto's atmosphere. In: Nature. London 2003, 424 (10. Juli), S. 165–168. ISSN 0028-0836 (英文)
- Henderson, Mark (Oct. 30, 2005). "Pluto may lose status of planet". New Straits Times, p. F17. (英文)
- Kaufmann III, William J., "Universe", 2nd Edition, pp.302–303 (英文)
- Pasachoff, Jay M., and Alex Filippenko, 2007, "The Cosmos: Astronomy in the New Millennium," 3rd Edition. (英文)
- Chhabra et al., "Prediction of Pluto by Ketakar", Indian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19(1), pp.18–26, 1984 (英文)
[编辑] 外部連結
- 冥王星图片集
- IAU 26屆大會決議─行星的新定义
- 冥王星編號消息─國際小行星中心
- 新视野号
冥王星的天然卫星 |
---|
冥卫一 (卡戎) | 冥卫二 (尼克斯) | 冥卫三 (许德拉) |
太陽系 |
---|
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矮行星:穀神星·冥王星·厄裡斯 |
其他:太阳·月球·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彗星 |
太陽系天體列表·恆星距離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