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于斌 | |
---|---|
于斌樞機
|
|
出生 | 1901年4月13日 清朝黑龍江將軍轄區蘭西縣 |
逝世 | 1978年8月16日 -{梵蒂岡城國}- |
職業 | 羅馬天主教樞機, 天主教南京总教区總主教, 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
配偶 | 無 |
于斌(His Eminence Cardinal Paul Yü Pin,1901年4月13日—1978年8月16日),黑龙江兰西人,洗名保禄,字野声,曾任天主教南京总教区总主教、第二位华人枢机、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後首任校長等。
目录 |
[编辑] 若瑟屯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4月13日,于斌出生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将军辖区兰西县(当时尚未建省)。于家祖籍山東省昌邑縣的于家莊,清朝末年,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闯关东来到黑龙江。在于斌6岁时,父亲于水源去世,7岁时母亲萧氏也去世。因此于斌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生活并不富裕,也和其他乡村少年一样去放猪,但有机会进私塾接受教育。
1912年(民国元年),于斌11岁时,他的祖父母迁居到海伦县若瑟屯(今海北镇),这件事对于斌一生的影响极大。因为若瑟屯正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一个天主教村庄,正如河北省的东闾村、山西省的六合村和察哈尔省的西湾子一样,这一类天主教村庄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天主教徒,宗教气氛浓郁,是各教区内年轻神父和修女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天主教会报以厚望的发展基地。地处塞外的若瑟屯在这一类天主教村庄中资历最浅,在1902年才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陆恒之(Rev.Roubin)创建,但几年间吸引来上百户天主教徒,1909年村里建成了哥特式的圣若瑟大教堂,可容纳3000人,钟楼高达43米。
于斌的祖母在迁居若瑟屯后不久,就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不久陆神父发现于斌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先后保送他进入海倫縣的高等小學和黑龍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就讀,希望他將來能擔任村裡的教師。于斌在14岁那年洗礼,聖名保祿。他的字野聲则来源于圣经中圣洗者若翰的曠野之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于斌18岁,正在黑龍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就讀,他被同学们推為學生團團長,多次在街頭發表演說而風靡省城(齐齐哈尔)。當時的黑龍江督軍鮑貴卿准备逮捕他,于斌被迫辍学,返回若瑟屯避风,當了一段时间綢緞舖的夥計。
1920年,于斌19岁,就在这一年他立下志愿,准备終身修道。不过因为他是家中长房唯一的男孩,陆神父劝他谨慎从事;最后由于得到祖母的大力支持,于斌得以顺利进入位于吉林省城(吉林市)的吉林神罗修道院,学习时间一共是四年,先在小修道院学习基础课程——拉丁文,中间到上海震旦大学預科學習法文一年,然后再回到吉林的大修道院学习神学。
[编辑] 罗马
1924年,于斌23岁,被保送到罗马传信大学研读哲学、神学。1925年获第一个博士学位——罗马圣多玛斯学院哲学博士。1928年12月22日,于斌在罗马被祝圣为神父。1929年,他又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传信大学神学博士,并在亞保利納大學研究教律。1931年到1933年,于斌在梵蒂崗圖書館擔任管理員,负责整理中文部的書目、檔案,並有机会研讀館藏的大批中國古籍。1933年,他担任罗马传信大学中文教授,讲授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史。同年又获得他的第三个博士学位——意大利国立伯鲁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编辑] 公教进行会
1933年,于斌离开已经居留10年的罗马回国。回国后,任中华全国公教进行会总监督。于斌拥有三个博士头衔,精通拉丁文、英文、德文和法文等语言,外表高大英俊,又颇有口才和组织策划能力。1936年,第一次全國公教進行代表大會在上海召开,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于斌发起「献机」运动(捐献飞机),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天主教徒不爱国的成见。1934年,于斌又受聘为北平辅仁大学董事长及伦理学教授。
[编辑] 南京主教
1936年7月17日,于斌被教皇庇护十二世任命为当时首都所在的南京代牧区主教,9月20日祝圣。当时民国政府特令津浦鐵路增添一輛「花車」以歡迎他蒞臨南京。
1937年,抗战爆发,于斌随政府西迁重庆,主持难民教济工作,又發起百輛救護車運動。抗战期间,他曾前后八次前往欧美国家,到处發表演說,争取國際上的同情和援助。中国得到的第一批美援就是于斌的功劳。蔣百里將軍钦佩其为外交奇才,向蔣中正推荐。從此于斌与蔣家父子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1938年被国民政府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由于于斌经常忙于各种政治活动,也被媒体称为「政治主教」。
1943年,于斌赴美国,在华盛顿创办中美文化协会,促進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特别重要的是,于斌在华盛顿积极活动,最终促成美國政府修改移民法。1944年以前,华侨在美国不能享有永久居留權,不能購置不動產,男子到美不能帶妻子,因為怕有中國孩子生在美國而成為美國公民。于斌发动不少美國友好人士作證,批评这种歧视性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人(等於供給日本五百架轰炸机),也深深損害了美國的声誉,必须立即修改。于斌争取到了一些國會議員及眾議院議長的支持,1943年修改了移民法,每年准许105名中國人移民到美國,並取得永久居留權。自此以後,美移民法即逐漸有利於中國人。1945年9月,抗战结束,于斌也得以返回自己的教区——南京。
1946年4月11日,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天主教正常體制──圣统制,于斌升为南京总主教,成为仅有的3个华人总主教(田耕莘、于斌、周济世)之一,当时,于斌还致力于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西安、重慶6个城市設立《益世报》網,并籌組天主教廣播電台。次年又在南京创办鳴遠新聞專科學校(纪念雷鳴遠神父)。1948年,于斌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主席。
[编辑] 辅仁大学校长
由于于斌的反共立场,他和胡适等四人被共产党列为文化战犯。在国共内战结束前,于斌遵照梵蒂冈的命令,离开南京前往美国,在紐約成立中美联谊会。1954年到了台湾。
1959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委托于斌在台北恢复辅仁大学,并任命他为校长。次年,在台北县新庄兴建校舍,宣布辅仁大学正式复校。于斌将輔大校訓由“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改為“聖美善真”,原句則移至其親撰之校歌內。而輔大歌詞內有一句是“三知求是,明德日新”,所谓三知是指“知人,知物,知天”。
[编辑] 在梵蒂冈逝世的枢机
1967年,第一位华人枢机田耕莘在台湾去世。1969年4月28日,教宗保禄六世任命于斌总主教为第二位华人枢机,5月19日在梵蒂冈舉行加冠典禮,于斌在新祝圣的枢机中名列首位。
1971年1月27日(春節),于斌樞機在臺北市師大附中禮堂,首次舉行祭天敬祖大典,曾引起爭議。但這個傳統沿續至今:每年3月,天主教輔仁大學仍有舉辦,並成為該校特色。
1978年8月,教宗保祿六世逝世,全世界的樞機都前往梵蒂岡参加丧礼并选举新教宗。教宗逝世十天後,8月16日,于斌在梵蒂岡因心脏病猝发去世,未能参加新任教宗的正式选举。不过因此得以同时有94位樞機參加了他的喪禮。
于斌的遺體今日安葬于輔仁大學校園。與傅斯年成為臺灣唯二葬於校園的校長。
继任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亦在一个月後去世。10月16日,来自波兰的沃伊蒂瓦,即若望·保禄二世当选教皇。这位新教宗坚决反对共产主义,正符合于斌对新教宗的理想人选。
[编辑] 其他
- 輔仁大學之行政大樓稱為「野聲樓」,以紀念于斌。
[编辑] 参考
- 夏丽莲《于枢机主教小传》
- 輔仁大學《于斌樞機傳》臺灣商務印書館
- 艾玉《于斌与抗日战争》